冯玉祥与孙中山

                                      
 陈贤庆

    民主革命时期,有一位将军和孙中山的关系很不一般。如果不是他,孙中山不会北上北京而四个月后即逝世于北京;如果孙中山没有北上,仍留在广州而又在广州逝世,极有可能就安葬在广州甚至故乡香山县的翠亨村。
    要说清楚这两个“如果”,还是从冯玉祥谈起。
    冯玉祥,生于1882年11月6日,比孙中山少16岁。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原名基善,字焕章。冯玉祥少时家贫,1896年投淮军当兵。而此时,孙中山已在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1902年,冯玉祥改投新军,由于他体格魁梧强健,声如洪钟,加上勤学苦练,颇得上司赏识,不久便升任副目、正目,3年后便升至哨长(排长)。不久,他与协统(旅长)陆建章的内侄女成婚,得到陆的提拔,1911年升任北洋军第20镇的管带(营长)。
    1911年前后,冯玉祥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尤其景仰孙中山,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冯玉祥与军中的革命军官王金铭、施从云等一起,发动了滦州起义。起义失败,王金铭、施从云牺牲,冯玉祥被拘禁,随后被递解回籍。1912年民国成立后,冯玉祥重被陆建章启用,授任营长。此时,孙中山则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间解职南下; 8、9月间,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北上北京。此时,冯玉祥作为下级军官而又不在北京,没有可能见过孙中山。
    1914年后,冯玉祥升任第7师第14旅旅长、第16混成旅旅长、湘西镇守使、陆军第11师师长、陕西督军、河南督军、陆军检阅使等。而这个时期,孙中山三度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与北洋军阀斗争。1923年曹锟、吴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后,冯玉祥在南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感召推动下,与陕军暂编第1师师长胡景翼及第15混成旅旅长孙岳结成同盟,决心寻机推倒曹、吴军阀统治。胡景翼和孙岳二人,早年都曾加入同盟会,民国成立后,都曾参加倒袁运动和护国战争,胡景翼还曾出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所以他们都赞同冯玉祥倾向革命的主张和行动。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直军第3军总司令,趁直、奉两军在石门寨、山海关等地激战,于22日回师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驱逐清逊帝溥仪出宫,改所部为中华民国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11月4日,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联名电邀孙中山赴京共商国是。
    得知北京政变的消息及接到冯玉祥的电邀,在广州正在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成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而又身患重病的孙中山先生,也极受鼓舞,马上打电报给冯玉祥,电文说:“……大憝肃清,诸兄功在国家,同深庆幸!建设大计,即欲决定。拟即日北上,与诸兄晤商。先此电达,诸维鉴及。……” 孙中山决定北上,意在促成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是,以期能达到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目的。冯玉祥也立即回电孙中山,请早日北来,指示建国方针。并派马伯援为代表持他的亲笔信,前往广东欢迎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于1924年11月13日抱病北上。但是,就在孙中山北上途中,冯玉祥却迫于形势,又同反直系的军阀张作霖、段祺瑞妥协,组成以段为临时执政的北洋政府。1925年春,迫于奉、皖两系军阀的压力,冯玉祥赴张家口就任西北边防督办,所部改称西北边防军(简称西北军)。
    孙中山一行11月17日到达上海,22日离沪到日本,12月4日经日本到达天津。12月31日到达北京。当孙中山到达北京的时候,冯玉祥却因张作霖和吴佩孚的联合压迫,已离开北京。但冯玉祥嘱咐其下属、北京卫戌司令鹿钟麟:“孙先生到京后,一定要尽力保护。”并说:“国民军的队伍,就等于孙先生的队伍,应听从孙先生的指挥。”
    孙先生到京后,冯玉祥一直没有与之见面。冯玉祥当时不过在天台山,后在张家口,两地均与北京相距不远,不是没有可能与孙先生晤面,而冯玉祥为什么不与孙先生晤面?还是鹿钟麟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作了解释:“冯之所以如此,是有其难言之隐。在北京政变刚开始时,从国民军的行动上看,雷厉风行,真像有一番革命新气象,但是后来局势逆转,政变的革命意义逐渐消失,北京的情况一天不如一天。冯不得已乃急流勇退。当孙先生到北京时,是因为当时的北京,已经是段棋瑞的天下。段对孙先生用尽一切手段进行抵制,使冯感觉到如果与孙先生过于接近,必会招致段的更加猜疑和不满。特别是冯很明白,孙先生所以北来,是由于他的真诚相邀,等到孙先生抵京的时候,北京局势已与政变初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即使见了孙先生,又将如何谈起呢?以致冯一直没有和孙先生晤面。后来冯每与我谈及此事,总是耿耿在怀,似有不胜愧对孙先生之感。”
    自孙先生病情转剧后,冯玉祥更加惦念。每天都有长途电话来探询病况,在电话中嘱鹿钟麟要想尽一切办法,抢救孙先生的生命,言词恳切,关怀备至。2月27日,冯玉祥还派其夫人李德全持他的亲笔函来京问候孙先生。信中以“适染采薪,未能如愿”作为他不能“躬亲趋候”的原因,也正隐约道出他内心的痛楚。
    孙中山先生终因在旅途中积劳病重,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当冯玉祥听到孙中山逝世的噩耗时,感到非常悲痛,每谈到孙先生的死,就不禁阵阵难过,热泪籁籁而下。许多人诧异地说,冯与孙中山先生仅仅是神交,并未见过面,怎么感情这样深厚呢?冯玉祥解释说:“我景仰孙中山先生几乎有20年了。我们彼此之间信使往还也已有多年,但是我一直没有机会和孙先生见面,这在我心中是一件最引为遗憾的事。可是我并不因此稍减我对于孙先生敬爱的深情,我总觉得我自己和孙先生在精神上站在一起,在他的启示和鼓励下,我受到了很大的益处。” “最使我感激永不能忘怀的,是孙先生瞧得起我,这位伟大人物死了,使我如何不伤痛不落泪呢?”从冯玉祥的这些片断谈话中,可以知道他是如何地爱慕孙先生的为人。但是,冯玉祥终于没有会见过孙先生,孙先生接受他的邀请北来之后不幸病逝,这更不是冯玉祥所料想得到的事。
    还是回到本文的开头。按照孙中山的病情,即使他留在广东大本营没有北上,其生命也只能维持半年左右。如果在1925年5、6月间孙中山逝世,按照当时的民情以及广东相对安定的局面,粤人孙中山下葬于广州甚至翠亨村,实在是很有可能的事,尽管他曾表示,死后愿安息于南京的钟山。

 

(此文刊登于2009年2月8日《中山日报》“走近孙中山”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