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管鲍之交”

 

      陈贤庆

 

近日,报上不时报道某地某某杀人,甚至凶残至灭门。杀人者,有的起因为谋财,有的为讨债,有的为报复,有的甚至仅为蝇头小事。不管哪一种情况,都是道德的缺失,是人性的沦丧。除了杀人放火等恶性案件,各种社会矛盾亦随处突现,不能不令人忧虑。

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历来视“仁义礼致信”为公德,即使是盗,往往“盗亦有道”,他们劫富而不欺贫,但今天我们见到的“盗”,对任何人都下手,连七八十岁的老太婆的钱也抢;街头骗子,以及各类的造假者,已完全丧失羞耻之心,而一般的民众,仅以不受骗不被抢为幸运,鲜有与骗子歹徒作斗争的事。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但是,社会靠一个个人来组成,一个个家庭来组成,归根结底,是要使缺失了的公德重新回到每位国人的心中。人与人之间,如果不能和谐相处,那么,和谐社会也无法构建。

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才能做到和谐?道理可以列举很多,但不如就以一例作学习的楷模。

春秋时,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为了夺权,管仲曾射杀公子小白,但仅射中衣带钩。后小白夺得王位,即齐桓公,管仲被捕并要处死。这时,辅佐桓公的鲍叔牙极力劝阻,声言自己有五点不如管仲:宽惠爱民不如,治国理政不如,忠信得民不如,制定礼仪不如,领兵打仗不如。因此,桓公要称霸天下,必须忘记一箭之仇,重用管仲。于是,桓公任管仲为相,鲍叔牙甘居其下,二人辅佐桓公,成为诸侯盟主。后来,管仲感慨地说:我当初与鲍叔做生意,赚了钱总是自己多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是家贫所致;我曾与鲍叔谋事,但屡屡失误,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我有顺有不顺;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贬逐,鲍叔不以我为无能,知我乃是未逢其时;我打仗曾三战三败,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是顾及老母之故;我曾因辅佐公子纠而被囚禁,饱尝屈辱未死,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是不计小节,以图博取更大的功名。所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是我国古代交友的典范,也是与人相处的典范,直到今天,这典范的意义还未消失。细读这故事,可以产生不少感慨。一是,齐桓公能听取鲍叔的劝止,不仅没有杀掉仇人管仲,还任用他为相,这等肚量,就值得称赞。想想,管仲是自己政敌的辅佐者,又曾一箭几乎要了自己的命,不杀他已很有肚量,更何况任他为相?而事实证明,没有管仲,就没有春秋霸主齐桓公。二是,鲍叔牙推荐管仲,此举更是难得!我们今天,也不乏推举别人的事,但推举别人取代自己,或担任自己的上司的事,肯定不会太多。而鲍叔就能做到,事实证明也做得正确。这的确和古今那些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官场龌龊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三是,鲍叔牙不仅推举管仲取代自己,而且在和管仲的一向交往中,都能处处体谅对方,理解对方,这真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理解万岁的最好的例子。别的不说,光是第一点,我们就很难做到。两个人做生意,赚了钱,一方总要多拿,这谁受得了?一个月即要散伙!然而,鲍叔能够体谅,管仲多拿并非贪,是家贫所致,两人肝胆相照,才有传诵古今的管鲍之交。四是,管仲能够知恩图报,感慨地说了一番肺腑之言,流传至今。这虽然是很应该的事,但往往又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们今天,不是常看到一些得人恩惠而不知感激的行为吗?

道德重建,就应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学会感恩做起,从懂得理解做起,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中吸取独善其身的养分,让仁义礼致信重归人心做起。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少一些自私与冷漠,多一些问候与关怀,勇者才不再流血又流泪,百姓才不再为门户为钱物担忧。

党和政府正在号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重提“管鲍之交”,也应是很合时宜的。

 

 (此文刊登07年2月18日年初一《中山日报》之“香山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