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杂谈

 

   陈贤庆

   

     “泡沫”“危机”“整顿”……

目前,中国內地股市正红火,据说有人卖屋卖田套现投身股海,又说连和尚也成为股民,于是,有香港毕菲特之称的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较早前指出:內地股民是“盲俠”,对内地 A 股存有戒心之后,鮮有评论股市的长和集团主席李嘉誠,近日也直言对此非常忧心。他表示,作为中国人,他很担心內地股市的情況,並认为內地股市已出现泡沫,情況持续將会“撞板”。他指出,从过去的历史來看,现時內地股市PE(市盈率)高达5060倍情況,结果是不会长久的,股市下挫,最受损失的是普罗大众。于是,内地传媒也担心“全民炒股”,泡沫愈來愈大,金融和经济风险亦愈來愈高,期望中央会出手干预;终于,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宣布了3項调控措施——加息、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扩阔人民币汇率波幅限制。这次央行三管齐下,是否就能抑制股市的所谓“泡沫”,这就有待进一步观察了。

    

    “全民炒股”了吗?

笔者并非股民,只能算“股民的配偶”,因太太身陷股海,时浮时沉。至于现在是否达到了“全民炒股”的地步,我想想也有些迹象,就如我的几位小姨、小舅,从去年起全都加入了炒股大军,全都时有斩获。我单位的一些同事,也进入或打算进入股票市场,赚多亏少。不过,我知道,他们都只是拿出了部分资金投放股市,都表现得很理智。过去,玩股票,只能是有钱人的专利,股市中人极少;如今,股票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下子给人的印象便是“失控”,似乎这游戏并不合适下层民众,就象他们不该向往高尔夫球俱乐部和游艇俱乐部一样;更何况,中国人善于运用以偏盖全的手法,见到几位佛家弟子入市,即宣布全国的和尚都上升为股民。所以,对这个“全民”,我还是表示怀疑,中国有13亿人口,绝大多数人还在为住房,为子女教育,为治病而“收紧银根”,能有剩余的资金投放到股市中者,其实是不多的,实在不要随便加上“全民”二字。当然,时时提醒股民以及准股民提高危机意识,牢记“股市有风险”,则是非常有必要。

 

     全民炒股,“有什么不好呢?”

我还有些心里话,想说而未说,不料被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先生说了出来。王主任说,我认为今天的牛市大概是很好的情形。牛市不仅体现的是股市之,相当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中国人民为了今天的到来已经支付了足够的成本,所以绝对不应该对我们今天这个牛市的展现视作洪水猛兽,应该倍加珍惜。它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一个新的财富创造的时代。

  王忠明说,在这个时代当中,不用你做太多的动员,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么一个资本财富的创造过程,有什么不好呢?我认为应当有更大的宽容,来深刻的理解(当前)牛市的价值,牛市的内涵。它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价值,让更多的股民在这样一种股市操作——买进买出的过程中体会什么是优胜劣态,什么叫做自负盈亏。

在王忠明看来,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它是来之不易的,更多是对于国家的一种信心,是对我们社会发展的一种信心,甚至也包括对上市公司企业发展的预期。王忠明指出,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应该都是求之不得的,应该倍加呵护,不能有阴暗心理,应防止这种心理对股市产生影响。

     

        几点感受

上个世纪90年代,经过了数十年“计划经济”的中国人,对出现在眼前的股票几乎一无所知,而所发行的股票又几乎要摊派购买。2002年,妻子退休,也学着炒股,结果,4年不得翻身,亏本2万多元。到了2006年,迎来了中国股市的春天。直到现在,中国股市仍红火着,每天有23千亿元的交易额。

在股市的冰冷期,不见有人可怜那些被套牢的小股民;到了股民有了翻身之日,多少有些进账时,又听到“危机”“泡沫”“整顿”等声音,不觉让人产生困惑。别的不说,我觉得,“炒股”实在不算坏事,姑且举出数种好处来。

以我妻为例,她原来不过一般妇道人家,不知何为高科技,自成为股民后,学会了操纵电脑,熟练地查阅资料、买出或买入,自身素质不是提高了吗?

因为成了股民,以前只关心柴米油盐的她,也注意起全球形势,国内政治,尤其是中央有什么新政策的出台,就连胡锦涛啥时出访,将去哪国,也在她关注的范围,这不是好事吗?

以前,她的眼光只局限于家庭和所生活的小镇,由于成了股民,眼光也远大了,知道有“鲁能泰山”、“大秦铁路”、“福田汽车”、“中联重科”等企业,安坐家中,心怀四海,大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气概,人也显得大度了。

以前,妻会为一元几角钱的得失而耿耿于怀,经过股市的洗礼,如今,每天面对数千上万元的起落,她居然脸不改色心不跳,泰然处之,炒股,这对老年人的心理也是很好的锻炼。

由于人在股市,经常需要判断和计算,脑子也要经常运用,手指不时要触动键盘,于是,患老人痴呆症以及肌肉萎缩症的风险也会降低,不管怎么说也是好事之一。

夫妻、同事等加入股市,成为同道中人,休戚与共,彼此之间多了许多共同话题,生活中多了不少乐趣,似乎也算和谐社会的一种润滑剂。

总之,加入股票市场,做一位理智的股民,怎么也比赌博,买私彩,搞传销等来得正路。股市红火,是国家经济良好的标志之一,股民能在股市中尝到甜头,这应是党和政府所希望的事。

愿中国的股市继续红火,老百姓得益更多。

 

(此文刊登于2007年5月27日《中山日报》之“香山周刊”,用“观潮”笔名,因同版都用我的三篇文章)

 

【相关连接】

     股票的出现

股票最早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在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此而产生的资本短缺,资本不足便成为制约着资本主义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筹集更多的资本,于是,出现了以股份公司形态,由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组织,进而又将筹集资本的范围扩展至社会,产生了以股票这种表示投资者投资入股,并按出资额的大小享受一定的权益和承担一定的责任的有价凭证,并向社会公开发行,以吸收和集中分散在社会上的资金。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诞生于1602年,即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以后,很快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伴随着股份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以股票形式集资入股的方式也得到发展,并且产生了买卖交易转让股票的需求。这样,就带动了股票市场的出现和形成,并促使股票市场完善和发展。

据文献记载,早在1611年就曾有一些商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进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即股票交所。因为当时航海能力差,经常会遇到风浪,所以为了防止风险,才发明了股票,主要是为了风险大家均摊,每次出海前,向人集资,航次终了,即将各人的出资以及该航次的利润交还给出资者。1613年起,该公司改为四航次,才派一次利润,这就是“股东”和“派息”的前身。

目前,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最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股票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选择方式;而股票的发行和市场交易亦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证券师场的重要基本经营内容,成为证券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股票发展

中国最早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是官商合办的轮船招商局。19世纪70年代,当洋务运动经历了大力创办军事工业之后,求强不成,转而求富,开始转而兴办民用工业。1872年,官商合办轮船招商局,第二年重订章程后实行招商集股,由此成为旧中国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企业。此后的10余年间,由于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开办之初获利甚丰,加上风气已开,又有10余家企业公开招股集资,形成了旧中国第一批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的股份制企业。

    中国最早公开买卖股票的机构,是1882年成立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它是应股份制企业产生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1891年,外国在华商人组织股票掮客公会,专以买卖外国股票为主、1905年,该公会改组为上海众业公所,除外国股票外,还买卖在华外资企业的股票。

    旧中国的股票虽然发行较早,公开上市也不算晚,到抗战前上市股票已达百余种之多,但是到全国解放前夕,几经挫折,长期资金市场始终没有发展成熟起来,相反,股市和证券交易所却成为金融投机,牟取现利的场所,不仅股票上市缺乏有效的规则,而且场外交易远大于场内交易。茅盾先生笔下的小说《子夜》,就描写到旧中国股票市场的状况,新中国的青年多是从这小说中接触到“多头”“空头”“补进”等股票市场的术语。19488月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命令沪、津两地证券交易所停业,至此,公开股票买卖市场遂被取消,股票买卖又陷于私下交易。

1949年天津和北京解放之初,共产党政权为了稳定金融,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当时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后,此两处的证券交易所亦取消了。

到了改革开放时代,我国又重新发行股票。最早发行股票是在80年代中期,1984年北京的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为中国的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随后,上海的飞乐公司、深圳的宝安公司相继发行了股票。1988年前后在上海和深圳出现了地区性的股票交易,199012月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而开业,拉开了中国股票交易的序幕。199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从而使中国的股票交易逐渐走上了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