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李老,记轶闻

 

 

               陈贤庆

 

李炳芬先生,中山市小榄镇退休医师,亦我市著名之文化人士。年近八旬,足残不良于行,仍关心市镇文化事业,热心扶掖后学。数年间,余向先生学习古文诗词,获益匪浅。某日,余往榄镇探访,见先生神色黯然,询问其故,先生曰:“刚接来电,得悉又一文坛好友仙游,心中怆然。”余好言开导,未见其效。先生又曰:“昔日诗朋文友,相继弃我,我感孤独,岂不悲夫!”余略知先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于文化界,先生诗文兼著,且享德声,名闻于市外省外,得众多大家垂爱。当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已撰文赞其亦医者亦文人之事迹。趁此时机,余曰:“先生当年诗朋文友甚多,请先生忆谈故人旧事,后辈愿闻其详,得仰高风。”先生曰:“谈及与大家交往,恐有自诩之嫌。”余曰:“先生所谈,应属文坛掌故,宜当抢救,免使佚失。”先生情绪稍安,泡上香茶一杯,为余娓娓道来,而余即记述其所言事如下:

 

一九七四年,余偕李颂永、潘栋梁二君携笺墨遨游西樵山三日,潘画李诗余撰游记,经伍权裱画师索荐给西樵官山南海工艺社陈永锵、傅云若二君赏读,蒙陈君专诚邀游是地,茶酒品评,笑语终日,后时约往,通接两地文缘。今陈君已誉载国画坛,潘、李二君皆逝,空留追忆,不可复见矣。

 

余菊庵、吴云纵、李浩、刘德民,皆二十年前忘年深交,甲戌小榄第四届菊会蒙其应邀莅舍于乐天楼台作赏菊宴,吟咏书写终日,诚文人轶事,冀能传史。惜旧友凋零,此雅聚不可再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山县举行评县八景活动,后经县人大主任李斌提出改为十景,由文化局副局长程锡铭主持邀请县上知名人士余菊庵、毛公弼、吴云纵、黄金荣、刘德民及李炳芬,由程组织陪同,经两日夜选游议评各景区,景区领导亲自热情招待、介绍及导游,其中“温泉碧苑”“新港扬帆”“菊城秋月”之定名是余提出,后李斌主任认为菊城经济较发达,改为“菊城金瓣”。今回首观之,六友中吴云纵以九五高龄尚健,余体残幸存,其余四知己仅留追忆矣。

 

余是解放后,中山县第一个诗社香山诗社(后改中山诗社)成员,选聘刘逸生、陈芦荻、韦丘为顾问。因省市诗坛蓬勃发展,余每年多次往穗佛参加诗书画联谊会及诗坛庆典,得以与乡人刘逸生建交并奉赠拙作诗词选及文选,蒙来函嘉许,有句云:“久未通候,忽接得大作《李炳芬文选》,至喜至谢!先生诗文均美,此书出版,足为我邑生色不少也。寄赠七律诗书法一轴做纪念……”后刘老仙逝,接讣音,不胜哀悼,并登悼诗载《岭南诗歌》报。

 

又柯原君,当代诗文大家,与余交往廿余秋,其归榄镇省亲,必来造访乐天楼;其无暇归乡而仅夫人归,亦必托请夫人上鄙楼造访,情真意切。 当年,余得忝列省作家协会,正是得柯原君举荐。余《乐天楼词集》问世,柯原君来函致贺,谓“您的词集,诗意浓郁,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操行高洁,深得宋词之精髓,又富有时代气息”云 ,此赞誉令余感动,催我奋进。今柯原君亦老病缠身,行动不便,与余相若,可叹!

 

阮章竞先生是北京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原籍中山,廿年前已与余有文交,书函往来多次,双方曾邮寄交流作品集。其最后一次回乡,乘车路过小榄,向同行之接待者询及余居址,冀能一晤为快,足见阮老见爱之深,今闻阮老亦老迈蛰居,思之怅然。

 

潘佛章是广州师范学院副院长,当年创办《诗词集刊》,爱余拙作,引为知音,并荐拙稿推崇至省外,使拙稿常年见诸国内各诗词刊物。小榄之榄山诗社成立,我主其事,遂邀潘老夫妇莅榄参加成立典礼。会后,潘老宿我家畅谈日夕,相敬甚欢,且题诗赠刻石,至今尚悬于楼前。潘君已仙逝有年,睹字思人,时添感伤。

 

湖南长沙之高扬教授,早年为夏承焘大师倚重,饮誉文坛,亦引余为知音。曾籍参加在广西召开之全国学术会议,绕道中山莅舍探访,虽言语不通能笔谈竟日,倾心吐志。其为人治学,至足感人。对余古体文章,时作好评。后荐余为岳麓诗社理事,并推介秦子卿会长,使余得以参加在郴州举行之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高扬 爱我,终生知己也。

 

羊城张采庵、余藻华二老,荔苑诗社社长,是余当年莫逆交,省市联谊雅集,余多从学畅咏于张先生所居之“春树人家”,每至击节放歌,张先生沉迷消魂处,似是尘外人。二老垂爱有加,时作训导,并各撰诗书条幅赠余作纪念。今静夜展悬,旧事如梦,欢悲潸泪也。

 

羊城梁鉴光,为《诗词》报主编,与余神交十余载,报上多刊余之诗作,然并未得机会谋面。高阳教授将路经羊城,余修书一封,嘱其访梁君,即得梁君热情接待;梁君亦不以余浅薄,介绍余加入中华诗词学会。如此热心君子,没齿难忘。

 

顺德名中医陈公望先生,晚年誉满粤中吟坛。对古今诗艺研讨极深,与余交游如手足,时有大作寄赠,电话问候;又蔡任平先生,以诗书知名远近,与余结忘年交,互敬互爱。当年蔡 翁八十一大寿,宴席中以佳宾礼我;蔡翁九五高龄时,仍为余题写《乐天楼词集》书名,系余心弦至今。蔡翁仙游四载矣,时时以“老弟”唤我已不可闻!

 

梁逸是番禺新造人,擅诗书,精研画论,与赖少其同窗,为熊鲁柯教授门生。与余恩师李履庵、番禺曾希颖、南海佟绍弼、揭阳余心一同称南园新五子。三十年来,梁君与余作莫逆交 ,主动为《李炳芬诗词选》撰序。 梁君已逝,昔日促膝谈心,登山畅咏之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令余神往。

 

李尚拔者,封开县文化馆长、县文联副主席,诗词文章书法知名粤西。余为封开景点所咏诗见报,被李君与县政协冯副主席赏识,邀余游览指导,遂结交。三年后重游宿君家,得结交当地文士。余当日有诗赠之曰:“五老松间赏野香,千层峰下水流长。与君远结知交后,欲把封开认故乡。”后相约每月必通问,情同手足,时下不多也。

 

李老所忆谈之各地知名文士者,尚有广州三多轩主黄金海、佛山郑启谦、杨崇立,番禺屈伟才,顺德李锡南,以及陈鸣皋、黄文寛、潭伯韶、伍嘉陵、麦英联、何永沂……在下人愚笔拙,难以一一记述。

 

听罢李老所忆谈,余搁笔长叹。先生所提及之故人,皆文坛艺界先辈,建树颇丰,余多耳闻,惜余生也晚,无缘结识,经先生谈及,似见其人,如闻其声。先生呷茶小口,沉默片刻,慨然曰:“昔才所谈故旧, 曾爱我扶我,令余得以薄享名声,今多已乘鹤西去,能不伤感!余亦八旬老叟,疾病缠身,然则,天地循环,新陈代谢,我等医者,科学观世,自当坦然。 吾楼号乐天,其旨在于勉励自己乐天处世,笑对人生也。所耿耿于怀者,乃吾乡梓之文化教育事业。中山乃伟人故里、文明城市,文化教育事业,亦应处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惜目下国学人才,所见渐稀,读经诗教,未成气候,社会人心,时露丑陋,亟盼后辈,接领风骚,诗词歌赋,旧体新风,皆承继精华,发扬创新,使精品大家,层出不穷,慰九泉下之先辈,得以含笑,是为盼。”

 

李老之谆谆教诲,古道热肠,令余感动。揣摩先生早年之交游,颇得儒士遗风,崇尚者精神享受也;时下人心浮燥,物欲横流,多闻粗俗,少见文雅。环顾先生所居乐天楼,但见室内所陈设者,皆文人字画,一派墨香气息;室外杂植花木,疏密相间,诚隐者庭园。如此境地,正合颐养天年,诸事皆可不顾。然则,李老 幽居于书斋,仍怀爱国爱乡之情,后辈正宜仿效。 昔日乐天楼八景征诗之盛况虽难再,然楼主仍期盼中山文士努力创作,以乐天处世包容博爱之精神引领大众,使全社会充满乐观向上和谐安定之氛围。当前,我市正大力提倡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文化教育事业,突显其要,余曹 应贡献微薄之力,共同创造百花齐放之喜人局面,以告慰如李老等文化先辈也。

 

                                                                                   20061

 (此文刊登06年3月21日《香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