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娟成功的背后……

陈贤庆 

      86晚,市文化艺术中心小礼堂,一位穿着金黄色连衣长裙的女郎,在专注而热情地演奏着小提琴,一支支高雅的古典乐曲,迷倒了在场的听众……这是中山本地音乐人举行的首个独奏音乐会。独奏者为陈美娟老师。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我想到很多……      

      尽管邓友梅、吕文成等属于中山籍的音乐家,但改革开放前,中山县高雅音乐以及音乐教育十分落后,会弹钢琴、吉他、古筝,会拉小提琴、大提琴的人凤毛麟角。1984年,时任中山文联主席高永和他的夫人梁翠媛老师,鉴于这种落后现状,决心在石岐开办一个对象为少年儿童的小提琴和钢琴培训中心。起初,没有地址,他们将场地设在各个幼儿园,勉强把培训班的牌子挂起。接下来的困难就是师资!当时,中山的音乐人才奇缺,他们只能就地挖潜,聘请了懂得拉小提琴的梁泽明担任教师。梁泽明老师60年代便师从广州的小提琴家,业余时间不辞劳苦地学习,有一定的造诣。

      有了场地和师资,余下要解决的就是学员。当时,中山人的思想意识可不像现在,很多家长还在为生活而奔波,一节课(一个小时)5元的费用不是小数目,无暇对孩子的各项兴趣的培养。具有前瞻性、又有能力送孩子去学琴的家长,实在不多。经过高永、梁翠媛、梁泽明等老师的努力,渐渐,有些家长将四五岁的孩子送到培训班。

      于是,当年5岁的石岐小女孩陈美娟,以及其他差不多年龄的孩子,开始了她们的学琴生涯。梁泽明就是她们的小提琴启蒙老师。学习拉小提琴,要从夹琴执弓开始,要学习视谱——那令人生畏的五线谱;还要上视唱练耳课……所有这些,可以想象,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是多么困难!但是,梁老师教学认真、负责、严谨、耐心,从来不计较,而且经常延迟下课。梁翠媛老师也参与了视唱练耳的教学。不知想了多少方法,花了多少精力,他们才使那些活泼好动、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孩集中精神去拉琴!而那些小孩,也不知吃了多少苦,哭了多少次鼻子,才能坚持下来。还得说说家长,在中场休息期间,笔者就听到一位母亲感慨地说,当年她每周陪孩子去上课,从来没有缺课,每节课都认真做笔记,笔记本就有40公分高,回家后按老师的要求督促孩子拉琴.……她说:“现在回想起来,本来我们大人也可以同时学习哦,这样我们退休后,不是多了一种娱乐了吗?可惜了,可惜了!”

      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因自然淘汰的规律,小学员也从100多人减少到20多人。经过两三年的学习后,这批小孩的小提琴技艺都 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如陈美娟和陈文晖在中心小学的汇报演出中,表演小提琴合奏《快乐的阳光》,得到师生一致的好评。后来,培训中心又聘请了星海音乐学院的在校学生和老师来中山兼课,年轻的金忠先老师便是最热心和持久的一位。1987年,陈美娟和陈文晖等9人代表中山到佛山参加了肇庆、佛山、中山三市少儿小提琴比赛,陈美娟获得了前三名,陈文晖获优秀奖,这是她们第一次走出家门,得到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1990年这批学员小学毕业了,他们之中有4人考上了星海音乐学院附中,陈美娟是其中之一。其后,陈美娟又以优异成绩考上星海音乐学院,师从金钟先教授等,经过星海十年的学习,毕业后,陈美娟回到中山,成为一位小提琴教师。她的学生,也多是少年儿童,遍布中山各处,并多次获得广东省及香港等地比赛的奖项。如今,她是广东省教育学会会员、中山市青少年乐团教师,多次获得省港比赛的园丁奖、优秀导师奖等。她的小提琴演奏技艺更加成熟。在金钟先教授的提议和鼓励下,在今年这个炎热的夏天,她要给中山的音乐爱好者以及学生带来一丝舒爽的凉意。      

      独奏音乐会上,陈美娟演奏的曲目有舒伯特的小奏鸣曲第三首、帕格尼尼的E小调小奏鸣曲、埃尔加的爱的敬意、蒙蒂的查尔达斯舞曲 、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还有亨德尔的帕斯卡里亚舞曲。她和金忠先老师还演奏了莫扎特的小提琴中提琴二重奏作品K423.。现为新西兰国立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的金钟先先生,专程从新西兰赶回来 ,时差还未调整过来就参加演出,足见其对爱徒的重视。

      陈美娟演奏的那些欧洲古典曲目,听众不一定都能听懂和理解,但是,通过陈美娟的演绎,那些活泼的快板,极富表情的慢板,柔和的旋律,跳动的音符,都强烈地抓住听众的心。特别是小提琴和金钟先教授中提琴的二重奏,更博得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周青阳老师的钢琴伴奏,指法娴熟,配合紧密,使小提琴的演奏发挥得淋漓尽致。

      来欣赏这场独奏音乐会的,有不少是由父母带来的小孩子,令我颇有感触的是,在两个小时的音乐会中,听不到小孩子的喧闹声,甚至听不到一点噪音。我想,内中不少也是学琴的小孩吧,他们能够沉浸在贝多芬、莫扎特、帕格尼尼之中,说不定若干年后,他们也会如陈美娟一样出色。

      再一次强调,这是中山本地的音乐人举行的首个音乐会,值得为陈美娟而骄傲!笔者感慨,陈美娟的成功,离不开中山的音乐教育开拓者。借这篇小文,也向他们致以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