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兴会更无前

——记中山市的诗人们

陈贤庆

 

已故领袖毛泽东有《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末尾为“诗人兴会更无前” ,说的是欣逢解放,包括柳亚子和毛泽东自己,心情舒畅,文思泉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最佳的诗词创作状态。借用这句诗,我们可以说,欣逢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山升格为地级市20周年,中山市的诗人们,同样是“兴会更无前”。

20年来,中山市活跃着一批诗词家和诗词爱好者,以老同志居多,目前,陈占勤、李文光、萧金康、刘居上、黎东生、张本华、蔡宇元、陈孝宗等老诗人仍创作力不减;冯友平、邹优添、阮卓卿等新秀以其旺盛的朝气渐成骨干。这些诗词作者,本着对传统诗词的执着的热爱,使他们对生活充满着激情。他们不仅以传统诗词自娱自乐,陶冶情操,他们还以这种旧的形式,积极去反映新的时代,新的内容,如唱小榄,唱大涌,唱黄圃,唱东升,唱水利建设、唱中山名胜……六十一本印刷精美的《中山诗苑》期刊,不仅是他们艺术人生的结晶,更记录了中山诗社2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印证了中山市20年来的巨大的建设成就。

今年11月间,小榄镇举办盛大的菊花展览。在菊展期间,中山诗社联同新会诗社、顺德诗词学会以及小榄长虹诗社的诗人们,到菊展中欣赏和采风。诗人们徜徉于菊海中,诗兴勃发,美句佳篇从心底流出,一册诗画并茂的《小榄菊花诗词集》不久即会问世。目前,中山诗社的诗人们,又在策划一部大型的诗集,向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山升格为地级市20周年献礼。

著名学者叶嘉莹教授说过:“传统诗词,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的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其实我一生经过了许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关系。现在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的功用,这自然是一件极其遗憾的事情。”

中山的诗词家们,正在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而贡献自己的一份绵力。而后继者则源源不断,小榄中学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著名的“诗教”典型,涌现出众多的小诗人,便是可喜可贺的事。

 

新体诗歌,以其自由奔放也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聚集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新诗爱好者,有公务员,有教师,有企业家,有普通的打工者。他们之中,既有成绩显著的丘树宏、祝晓林、程绮洛等诗人,也有崭露头角的王晓波、龙威、何中俊、 于芝春、余丛、刘建芳、叶才生等一大批后起之秀。他们身在中山,深深感受到中山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的沸腾的生活。诗人龙威唱道:“我徘徊在诗歌的窗外/聆听诗歌舒坦的诉说/诗歌宛如一缕阳光/它将把温暖传播/诗歌宛如一把琴/它将弹出动听的感触/诗歌宛如一碗清茶/它将滋润着文艺复兴的干渴……”

于是,中山的热爱写作新诗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们,不满足于松散的诗歌创作和活动,在今年,他们组织了市诗歌学会。市诗歌学会的成立,必然会吸引和团结到更多的、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诗歌爱好者。

 

中山的诗人们,他们还不满足于视觉的享受,他们还希望能引吭高唱,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尤其是高歌改革时代的新人新事。于是,继诗歌学会成立不久,他们又成立了市朗诵艺术学会。

市朗诵学会会长祝晓林说:“一座城市不能没有朗诵艺术。朗诵艺术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长期以来,朗诵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朗诵更是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为人们喜闻乐见,成为一种雅俗共尝的普遍性的活动。中山建设文化名城,不能没有朗诵艺术,朗诵艺术活动的普遍开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市精神文明的建设。”

1216日晚,市宣传部和市文联在市电视台演播大厅联合主办了“香山之夜”2008中珠澳新年诗会,这是市诗歌学会和市诗歌朗诵艺术学会的一次重要的活动,中山、珠海、澳门三地优秀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欢聚一堂,共同吟颂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中山诗社、中山市诗歌学会和中山市朗诵艺术学会,丰富了中山市的诗歌园地,为中山这座名城带来更多诗的回响。无论是传统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需要大力扶持和发展。愿这两朵艺术奇葩,在中山的大地越开越灿烂。

最后,我亦写下类似诗歌的几句,以作此文的结束:“不懂诗歌,人生会苍白;/缺少诗歌,城市如荒原;/变革的时代,激发你高歌吟唱;/朝气蓬勃的生活,才会有热情的诗篇……”

 

(此文刊登于2007年12月30日《中山日报》之“香山周刊”专栏,用“观潮”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