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集《无奈的小村》观后

    陈贤庆

20101月中旬的某天,我收到老朋友、香港的张先生发来的邮件和一组制作成幻灯的相片。这组照片,反映的都是某山村赤贫、落后、衰败的种种情景。张先生在邮件中写道:“各位朋友,日前收到一位远方知青网友发来的电子邮件《无奈的小村》。初看题目以为是某知青朋友的回乡见闻,表达对“第二故乡”仍然落后的无奈。打开一看,才感到震惊,催人泪下。本人感受有三:1、此兄有心,能在假日外游选择这样一个目标,带出一个如此深刻的主题;2、此兄有情,能图文并茂地寄托这番情感,感染你我,令人深思;3、此兄有才,会把自拍照片做成这样高水平的电子邮件,甚具成效,值得我等电脑初哥学习,现予转发,以求大家之共鸣。”

数天后,张先生再发来邮件。他说:“日前我发出《无奈的小村》后,陆续收很多朋友的回邮,对《无奈的小村》及其作者表达一番内心情感。一位朋友云,他已反复看了多少遍,每次都忍不住流泪,不知有否机会向这个村庄的孩子表一点心意;另一位朋友云,这类事情在我们内地并不特别,比它惨得多的地方还有,你在香港不知道而已;更有一位曾任职新华社高级记者的知青朋友表示,已把《无奈的小村》配上其刚收到一首内地民工写的诗,一起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和海外生活的子女看,并称这首民工诗配上《无奈的小村》,实在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真实、心酸及令人深思的组合’。当我读了这首诗后,确在感到心酸、心碎和心痛,无言可说。现转发大家一读,听听大家的感受。”                                   

数天后,张先生转发来纪先生的“观后感”。纪先生云:“读了你发来的邮件《无奈的小山村》,感受颇深,感觉与你一样,作者‘有心、有才、有情’。从文章和图片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希望工程的重担,明白当今治安形势严峻的根源——贫富之差。要克服和改善这种现象,须得政府的高度重视,认真为民做实事,把财政资金花在老百姓身上,使无奈的小山村走出困境,真正看到希望,看到阳光,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和和谐社会的氛围。同时也敦促我们要珍惜生活,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奉献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也是这组照片的观赏者之一,如果不说点什么,似乎不应该。但是,要说,又该说点什么呢?重复别人的“很震撼”“很难过”;空喊几句“要关注农民工的苦难呀”“要关注三农问题呀”“要切实解决贫富之差呀”……想了多天,我还未能理出个头绪。

记得在上世纪文革期间,意大利有位著名的纪录片编导安东尼奥尼先生到中国来,拍摄了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纪录片,结果,遭到了中国政府和御用文人的猛烈抨击。原因何在?原来,安东尼奥尼先生所拍摄的,多是当时中国贫困落后的一面,而很少“到处莺歌燕舞”的景象。老实说,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要想找些贫困落后的东西拍摄,则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不知道艺术家的触角,习惯了报喜不报忧,习惯了粉饰太平,无端地去指责批判别人,并不奇怪。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了让世界惊讶的变化,综合国力极大地提高,人民生活普遍好转,而且,“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得以实施,今天,的确有很大一部分的中国人富了起来,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也不在少数。这显然是好现象,也是我们改革开放的目的之一。

今天,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的变化,都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今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三度回到我的家乡。那时的农村,反而有一派“兴旺”的景象,不仅有老人,有小孩,还有壮年人、青年人,甚至还有城市人——上山下乡的知青。白天,可以看到劳动的人们,上学的孩子;晚上,在月下的晒场边,在村中的榕树头……人们在喝茶,在抽烟,在谈天……累了,回自己的屋里,倒头睡去,做着并不算奢侈的梦……那时的农村,人口众多;那时的农村人,生活稳定。但是,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啊!极左路线的推行,僵化的经济模式的束缚,将广大的农村人口禁锢在狭小的村子中,许多农民一辈子也没有到过县城,他们在那狭小的地域中,每天从事着简单的劳动,赚取那微不足道的工分,辛苦一年,可能还要倒贴给生产队钱或粮。可以这么说,改革开放前,广大的农村人,都生活在贫困线之下,而且,没有任何奔头。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广大的农村人得到了解放,他们可以外出打工,可以外出创业,可以在其他的地方其他的领域施展自己的才能。外出打工当然会有许多的艰辛,但是,毕竟比起在农村种那两三亩田地的收益大得多,尤其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以,中国的城市便有了千万、亿万的农民工,农村人,尤其是农村中年轻人,再不甘心从事那粗重的收益甚微的田间劳动,再不甘心生活在“不美好”的乡间,他们向往着“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因而,目前中国的农村人口,一般都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妇女以及外出打工者的子女,“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尤其是“采莲姑娘”“采茶少女”等,仅在艺术家的虚构中出现。2006年清明节期间,我回过一趟家乡扫墓,看到村中仅剩一派破旧的景象,除了老人、上了年纪的妇女,就是小孩,大部分的屋子都空着,就是住着人的屋子,也是一派凄凉的气息。我们在祖居等处也拍摄了一些照片,那是丝毫也难找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息的。这还是广东沿海地区的乡村,如果是内地的山区,则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中国的城市化进展迅速,导致了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的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悬殊加大,广大农村尤其是山区还有一部分人仍然未脱贫,仍生活在贫困线之下,这是不争的事实。今天,我们要拍摄一组甚至十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照,如衣衫褴缕的孩子,目光呆滞的老人,风雨飘摇的教室,黑暗潮湿的家居,毫无生气的村庄……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而,对张先生转发来的那组照片,我并不感到很惊讶,当然,对那些可怜的同胞们还是要表示深切的同情的。

应该说,党和政府是意识到当前存在的贫富悬殊的严重性的,所以,国家才有西部开发,才有希望工程,才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在“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目标基本实现以后,缩小甚至消除城乡差别、“让全民富裕”,就应是我们下一个改革开放30年的奋斗目标。

不管怎么说,张先生转发来的那一组照片,还是很有警醒作用的,它告诉我们,在自己致富了,在享受着优厚物质文明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还有一部分同胞,仍然生活在贫困线或之下,你应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如果你还是一位掌握着某些权力的人,你更应该善待那些农民工,他们的确不容易。农民工能赚到钱,他们的家乡及亲人才能有所改善,“无奈的小村”那样令人心酸的镜头才会消失。